农业走进新时代,
田园迎接好风光

今日观点

农业大数据平台商业价值有哪些,这样的风口能不能飞起来

新农业阅读(314)

农业产业大数据应用未来是重要的投资风口。随着卫星遥感、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化技术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日益成为发展智慧农业的神经系统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关键要素。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有利于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加快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更多满足“三农”需求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服务,促进实现农业农村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管理方式、服务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建立农业农村数据资源中心要将某市所有涉农数据全部整合、清洗、建库、保存和有序共享。

在分析数据存量的前提下,根据某市农业主管部门管理需要、农业经营主体服务需求、特色产业培育要求,以解决种苗、生产、加工、销售痛点为基础,建立相关大数据平台。通过已经建立的数据平台,利用物联网技术全景展示某市农业农村、乡村振兴、生产供销、生产服务信息,根据种子种苗销售、农资销售、生产管理过程监测、农产品销售数据及农业产业发展趋势,实现数据展示、商机分析、数据交易、信息发布与气象、灾害预警,从而为企业和政府在科技研发、生产管理、加工、交易、冷链、仓储物流等环节提供咨询管理解决方案,进一步提高政府的管理效率和企业的经济效益。

大数据应用平台的商业价值体现在:

1、原始数据自动订阅和检索

重点包括土地基础数据资源订阅、生产数据订阅、经营数据订阅、质量安全数据订阅、政务数据订阅。通过基础数据的采集、提取、整合、清洗、建库、保存,实现有序共享。有利于政府行业监管和提供政务决策服务。

2、重点产业大数据建库

基于GIS 技术,实现重点农产品标准化养殖、种植、病虫害、加工、销售、技术服务单位数据化入库,并将历年动态生产、产出量、亩产变化信息进行登记,统计加工产品的数量,实际产品的交易量、交易均价、交易最高价、交易最低价、交易去向等信息,进行季度、年度对比分析,获取数据的商业价值,便于企业和政府咨询、监管、决策需要。

3、土地时空专题变化图制作

利用GIS技术,绘制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高标准农田三类图层、图斑,建立图库,结合时空叠加运算,统计出历年各类土地的增减面积、累计面积等。同时,制定耕地质量全貌图。根据土壤监测数据,采样点的经度纬度、土壤属类、有效土层厚度、耕层质地等的数据统计;对土壤pH值、土壤耕层、灌溉能力、土壤有机质、土壤肥力等土壤数据情况分图层,总体掌握耕地质量的变化情况。这些土地时空变化既有利于自然资源部门对用地监管和统筹,又有利于及时与农业主管部门信息共享,实现土地的综合高效利用。

4、生产配套服务

利用上述大数据平台多项功能,可以利用土地、种苗、生产、病虫害、加工、销售、冷链、仓储物流大数据指导农牧渔、粮油蔬果及各类农产品生产。根据加工数据,确定仓储、冷链、物流场地、设施需求;根据农产品生产面积、种类、地形、区域、气候、季节、病虫害等可以指导农业机械服务和农业资材服务,及时指导相关配套服务产品生产、价格控制和确定销售区域。

5、农副产品营销推广服务

根据加工数据,确定仓储、冷链、物流交易速度及农副产品的销售数量,营销推广的资金、人员投入和相关营销推广费用、市场区域、消费群体、广告投放及品牌塑造费用,从而更加精准地为生产企业、合作社、农户提供营销推广、品牌塑造服务,提高产品销售率和资金利润率。

6、农业金融服务

利用大数据平台,金融、保险部门可以及时为农业企业、合作社、个体户根据农业生产、销售、灾害数据变化,及时控制融资、担保风险,推出更贴近企业、农户需求的农业贷款、农业保险项目,做好农业风控,确保农业企业征信稳定。

7、盈利来源

强大的农业大数据平台建立后,可以在上述功能与场景下,帮助政府提高行政决策效率和政务服务水平,提高企业、农户生产积极性和生产效率,获得政府专项资金支持;通过大数据平台获得销售农资、销售产品收入;利用数据专业数据资源,与技术人员结合实现技术输出收入、数据输出收入、咨询管理收入和其它数据定制服务收入。

当青年遇到乡村振兴

新农业阅读(136)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站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口,我们年轻一代又肩负着什么样的使命和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红旗渠纪念馆考察时给出了答案:“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也就是一两代人的事,我们正逢其时、不可辜负,要作出我们这一代的贡献。”

总书记曾多次寄语青年人,体现了对年轻一代的关心爱护,也是他亲身经历的感悟。为改善乡亲们的生活质量,青年习近平跋山涉水到四川学习沼气池建造技术。回到梁家河后,他带领社员们挖石背沙,手上布满厚茧,背上磨破了皮,历经千辛万苦,沼气池顺利点火,梁家河亮起了陕北高原第一盏沼气灯。习近平总书记曾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

青年的命运,从来都与时代紧密相连。在广袤的乡村热土上,新时代的新青年书写着奋斗故事,定格了青春身影,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千千万万个黄文秀、秦玥飞、王军扬们扎根乡村、挥洒青春,带着父老乡亲走出贫困,奔向充满希望的新时代,实现着“民族复兴、乡村振兴”的伟大梦想。

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下,农业越来越强,农民越来越富,农村越来越美。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今天的我们,享受着前所未有的幸福生活,面对这艰巨繁重的任务,“吃苦”的形式也许变了,但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锤炼意志、历练能力、成就辉煌的价值丝毫没有变。年轻一代不能因为取得了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骄傲自满、松气歇劲,更不能遇到一点困难就“佛系”“躺平”、娇气退缩、止步不前。要在精神上不怕吃苦、环境上不避艰苦、实践中踏实苦干,以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攻坚克难、闯关过卡,完成新时代赋予青年人的使命。

三农是大有可为的新天地,是淬炼青年的修炼场。年轻一代要了解国情民情农情,去田间地头“俯下身子、沉下心来”,和农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说“乡土话”、沾“泥土气”,不畏艰苦,脚踏实地,不断在乡村工作中磨炼自己,在基层实践中激发潜能、积累经验,磨砺意志、增长才干,打牢成长的根基,在乡村振兴伟业中施展抱负、建功立业。

无奋斗,不青春!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当代青年成长成才、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与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关键期历史性地重合。“青年强,则国家强”,站在祖国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历史新方位,生逢其时、不可辜负,年轻一代要作出我们这一代的贡献,回应祖国的期待,践行时代的担当,以我之青春记录祖国之青春,以我之奋斗描绘乡村之壮美!

农业未来的曙光——数字农业正在点亮农业格局

新农业阅读(279)

近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支持推进网络扶贫项目的通知》,《通知》指出,将加快提升网络覆盖、深化拓展产业扶贫、扎实推进农村电商以及着力推动涉农服务等四个方面进行重点支持。 《通知》强调支持因地制宜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绿色农业等长效扶贫产业,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

如今,我国农业现代化成就巨大,设施农业、微农业、功能农业到智慧农业、智能农业、精准农业,一大批新经济形态和产业升级正在大大拓展乡村经济的内涵和外延。 随着我国开始对”数字农业”的不断探索,”数字农业”也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今天就来和广大农友聊聊”数字农业”。

【什么是数字农业】

数字农业是指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计算机技术、通讯和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等高新技术与地理学、农学、生态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等基础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农作物、土壤从宏观到微观的实时监测,以实现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状况、病虫害、水肥状况以及相应的环境进行定期信息获取,生成动态空间信息系统,对农业生产中的现象、过程进行模拟,达到合理利用农业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产品和质量的目的。

【数字农业的特点】

01 农业生产高度专业化、规模化、企业化

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是多层次的,这主要表现在地区专业化、农场专业化和生产工艺专业化。这样才能因地制宜、各有所专,达到了专业化与规模化的很好结合,形成了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现代产业模式。

02 农业生产体系完善

形成产前、产中、产后紧密衔接的农业生产体系,包括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供应,以及农产品的收获后的储藏、运输、加工和销售等部门。做到分工明确,高效协作,在相关农业法律体系的维护下,农业生产有序而高效。

03 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三位一体”

各级政府积极支持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立富有特色的”三位一体”的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体系,农学院同时承担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三项职能,使教学科研和推广紧密地结合起来,为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推动力。

【数字农业的优势】

01 加强农村数字化转型,实现城市农村的全面对接

大幅提升乡村网络设施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快农村宽带通信网、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发展。推进农村地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

完善信息终端和服务供给。鼓励开发适应”三农”特点的信息终端、技术产品、移动互联网应用(APP)软件,推动民族语言音视频技术研发应用。全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构建为农综合服务平台。

加快乡村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加快推动农村地区水利、公路、电力、冷链物流、农业生产加工等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推进智慧水利、智慧交通、智能电网、智慧农业、智慧物流建设。

02 统筹推动城乡信息化融合发展

统筹发展数字乡村与智慧城市。强化一体设计、同步实施、协同并进、融合创新,促进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小城镇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发展”互联网+”特色主导产业,打造感知体验、智慧应用、要素集聚、融合创新的”互联网+”产业生态圈,辐射和带动乡村创业创新。

03 强化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供给

推动农业装备智能化。鼓励农机装备行业发展工业互联网,提升农业装备智能化水平。推动信息化与农业装备、农机作业服务和农机管理融合应用。优化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建设一批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中心,推动产学研用合作。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网络服务体系,支持建设农业技术在线交易市场。完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鼓励技术专家在线为农民解决农业生产难题。

04 利于乡村生态将实现网络监测

推广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建立农业投入品电子追溯监管体系,推动化肥农药减量使用。加大农村物联网建设力度,实时监测土地墒情,促进农田节水。建设现代设施农业园区,发展绿色农业。

提升乡村生态保护信息化水平。建立全国农村生态系统监测平台,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数据。强化农田土壤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

【”数字农业”项目补贴申报条件】

1.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2.优先支持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持续从事该行业生产3年以上。

3.应具备较强的经济实力,信用等级较高,经济实力较强,能够落实承诺的自筹资金。

4.拥有规模化种植基地或集约化养殖基地和具备较好信息化基础。

立冬打雷要反春,刮风下雨有啥说法?

新农业阅读(260)

“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11月7日,迎来冬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冬。立冬之后,繁华落尽,天地清冷凄美,无不给人一种寒意。然而立冬也是古代社会的“四时八节”之一,在我国部分地区有祭祖、饮宴等习俗,是享受丰收、休养生息的时节,通过冬季的休养,期待来年生活的兴旺如意。

进入立冬节气,南北气候有什么不同?“立冬打雷要反春”等农谚背后,是表达古人预测天气的愿望,还是蕴含了一定的道理?

立冬至小雪期间

南方地区还是会常出现“小阳春”天气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九个节气,是冬天的第一个节气,于每年公历11月7-8日开始。中国传统上是以“二十四节气”的“立冬”作为冬季起始,“节气法”划分的冬季,表示万物进入休养状态。立冬时节,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但由于此时地表在下半年贮存的热量还能剩余一些,也就是地表尚有余热,所以初冬通常不会很冷,真正的寒冷还要等到冬至之后。

而立冬后北方大部地区就将出现雨雪降温天气了。华北部分地区的初雪常在此时降临。东北和西北地区,尤其是东北黑龙江地区,已经非常寒冷,下雪也是时有发生了,这里的冬天早已来到大家的身边,虽然外面真是冷,但供暖季也随之陆续到来啦,屋里面还是很暖和的。

立冬三候:

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

元代文人吴澄编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他将一年二十四节气分成“七十二候”,每个节气分成三候。立冬三候为:“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立冬三候如何理解?王立为解读称,立冬一候,气温已下降到水面开始结冰的程度。当然,那些较大河流中流动的水这时候是不会结冰的,而那些浅塘和静止的水恐怕就会形成薄薄的冰层了。到立冬第二候的时候,气温进一步下降,大地也开始封冻,地表会形成一层硬硬的薄薄的冻土层。

等到了第三候,雉入大水为蜃,“雉”,是指野鸡之类的大鸟,“蜃”,指大蛤蜊。也就是说立冬十天后,野鸡类大鸟便很少出现了,而在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线条及颜色与野鸡相似的大蛤。古人于是认为,立冬后禽鸟们会变成贝类入水避寒。表明天气已经特别冷了。其实,不见了踪影的大鸟躲藏到水里是不太可能,而躲到山林间的鸟巢里越冬还是很有可能的。

“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

关于立冬,流传下许多谚语,在王立为看来,其中一些反映了古人想预测天气的愿望。“比如谚语‘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气多’,意思就是说,如果立冬交节的那一天天气给人的感觉是相比于常年‘冷’一些的话,也就预示着接下来的长时间里气温都会比常年有所偏低。”不过,俗语、农谚都有很强的地域性。王立为接着说,“这句俗语,相对来说,可能更适用于北方。因为还在立冬前,北方的天气就已经很冷了,立冬后,天气更是冷得快,所以如果立冬连着后面的几天都冷的话,给人的感觉就是冬天来得很快,也很冷,但从气象学上来讲,一天的天气冷暖是不能用来预测未来很长时间天气的。”

至于“立冬打雷要反春”这句谚语,古人认为冬天打雷不好,是不祥之兆。在王立为看来,“其实冬天打雷也很正常,我们知道,冬季气候是比较干燥的。尤其北方的冬季,寒冷而干燥,打雷现象几乎不会出现。但是,南方地区就不同了,南方冬季气候是相对温暖和潮湿的。当冷空气南下的时候,地面温度比较高,气流抬升,冷空气下沉,便形成了对流,才会有雷。”

所以,南方地区冬季出现打雷是正常的,它也不意味着后面的冬天会更寒冷,只能证明这会儿有对流运动,下点雨或者下点雪,短时间可能会冷一些。但后面到底是冷冬还是要变成春天那么暖和,主要还是看有没有冷暖空气过来,和雷并没有什么关系。

而像“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这类形容天气实况的谚语,就很符合气象学的原理。他说,“因为北风由寒冷北方吹来,属于冷风。南风由温暖的南方吹来,属于暖风。立冬有北风吹过,也就是冷锋过境,未来不但多冰多雪,天气也会很冷。而立冬南风吹,带来的是南方的温暖空气,气温就会相对较高,也不容易有雨雪。”

立冬节气农事忙

立冬之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事同春、夏、秋三季相比,似乎显得不那么繁忙了,但农人们也不闲着。

立冬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减少。东北地区大地封冻,农林作物进入越冬期;华北及黄淮地区要在日平均气温下降到4℃左右,田间土壤夜冻昼消之时,抓紧时机浇好麦、菜及果园的冬水,补充土壤水分不足,改善田间小气候环境,防止“旱助寒威”。江南地区这时候正忙着抢种晚茬冬麦,抓紧移栽油菜;而华南却是“立冬种麦正当时”的最佳时期。水分条件的好坏与农作物的苗期生长及越冬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搞好清沟排水,防止冬季涝渍和冰冻危害是当前的重点。另外,立冬后空气一般渐趋干燥,土壤含水较少,林区的防火工作也要十分重视。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